公元617年,正值隋朝大业十三年,天下动荡不安。当时担任太原留守的唐国公李渊,作为隋朝的外戚重臣,在深思熟虑后决定起兵反抗隋朝的统治。李渊率领军队势如破竹,很快就攻占了隋朝的两都之一——长安(隋朝时期称为大兴城)。入主长安后,李渊采取了一个极具政治智慧的策略:他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,自己则以丞相和唐王的身份辅政。这一举措既稳定了局势,又为自己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。待时机成熟后,李渊便迫使杨侑禅让帝位,从而正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大唐王朝。然而专业的股票配资一览表,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随之而来:作为臣子的李渊取代君主,这种行为究竟算不算篡位?
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唐朝的建立更应该被定义为夺位而非篡位。所谓篡位,通常是指在名分未定的情况下,臣子通过弑君、弑父或弑兄等极端手段夺取皇位。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篡位,关键在于当时的主流道德观念和天下人的普遍看法。以三国时期的曹魏和西晋为例,曹丕和司马炎都采用了禅让的形式完成政权更迭,并且都善待前朝皇帝,因此他们的行为被世人视为正常的朝代更替,而非大逆不道的篡位。
展开剩余73%禅让这一形式至关重要,它意味着皇位的转移是通过让位完成的,最多只能称之为夺位,而非篡位。即便新统治者对前朝皇帝心存忌惮,想要除之后快,也必须先完成禅让的仪式。只有在正式获得皇位和江山之后,再处置前朝皇帝就变成了君主处置臣子的问题。即便公开处决,也只会影响新统治者的声誉,而不会改变政权更替的合法性。
李渊起兵之时,隋朝已经陷入全面动乱。隋炀帝的诸多政策在反对势力的宣传下,被天下人普遍视为暴政,而炀帝也被贴上了暴君的标签。当时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,李渊起兵反隋的道德障碍已经不复存在。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,起兵反隋甚至被视为正义之举,而继续效忠隋炀帝反而会被认为是助纣为虐。当然,在宣传策略上,李渊仍然打着匡扶隋室的旗号,声称是要帮助杨广恢复善政,而非明目张胆地宣称要取而代之。
值得注意的是,李渊在攻入长安后,首先拥立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,自己则担任丞相和唐王来辅政,同时尊杨广为太上皇。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政治举措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:只要杨广还活着,无论他多么残暴,在名义上他仍然是天下人认可的合法君主。可以反对他,可以废黜他,但绝不能直接篡夺他的皇位,更不能轻易杀害他。任何弑君的行为都会背负千古骂名,以这种方式取代隋朝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谋反。
隋炀帝杨广确实死于非命,但凶手是他的宠臣宇文化及。宇文化及在弑君后还建立了短命的许国,这种通过弑君手段建立的政权无疑属于典型的篡位行为。因此,当宇文化及率军西进时,沿途遭遇了各方势力的强烈抵抗。那些曾经反对杨广的诸侯们,此时却纷纷以讨伐弑君者为名,轮番攻击宇文化及。这正是弑君带来的严重后果——即便杨广已经失去民心,但弑君的行为仍然为天下人所不容。
在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中,名分和礼法至关重要。即便皇帝走上歧路,臣子可以劝谏、可以纠正,甚至可以使用一定程度的武力手段,但绝不能直接杀害在位的皇帝。皇帝被视为君父,杀害皇帝就如同杀害父亲,这完全背离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道德价值观。宇文化及本应该先安排一场禅让的仪式,但以杨广高傲的性格和帝王的尊严,这种安排几乎不可能实现。
相比之下,李渊在得知杨广死讯后,立即精心安排了一场禅让的仪式。正是这个关键的形式,使得他的行为不能被定性为篡位。不过李渊在政治手腕上确实不如曹丕和司马炎大度,他后来还是除掉了杨侑。这种处置方式与隋文帝杨坚如出一辙——杨坚也是在完成北周静帝的禅让后,除掉了这位小皇帝。但无论如何,李渊获取皇位的方式只能被称为夺位而非篡位。这不仅因为他遵循了禅让的形式,更因为当时大多数民众都认可唐朝取代隋朝的正当性,这在古代政治中已经足够确立其合法性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